◇大元大一統志附錄◇
元史
祕書監志
經世大典序錄
齊乘序
文淵閣書目
菉竹堂書目
國史經籍志
續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總目
傳是樓書目
千頃堂書目
居易錄
潛邱剳記
補遼金元藝文志
元史藝文志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宋元本行格表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四庫簡明目標注
跋元大一統志殘本
元大一統志殘本跋
元大一統志
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
大元大一統志
大元大一統志(日本青山定雄)
●元史
至元二十三年二月丙寅以編地里書召曲阜教授陳儼京兆蕭奭?斗蜀人虞應龍唯應龍赴京師 【 本紀】
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蘭禧岳鉉等進大元大一統志賜賚有差 【 同上】
肇州 元一統志與經世大典皆不載此州不知其所屬所領之詳 【 地理志】
●祕書監志 【 一作祕書志】
纂修
至元乙酉欲實著作之職乃命大集萬方圖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無外之大詔大臣近侍提其綱聘鴻生碩士立局置屬庀其事凡九年而成書續得雲南遼陽等書又纂修九年而始就今祕府所藏大一統志是也因詳其原委節目為將來成盛事之法
至元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書省先為兵部元掌郡邑圖誌俱各不完近年以來隨路京府州縣多有更改及各處行省所轄地面在先未曾取會已經開坐沿革等事移咨各省并剳付兵部遍行取勘去後據兵部令史劉偉呈亦為此事施行間據來呈該準上都祕書監關扎馬剌丁奏太史院厤法做有大元本草做裏體例裏有底每一朝裏自家地面裏圖子都收拾來把那的做文字來聖旨裏可憐見教祕書監家也做者但是路分裏收拾那圖子但是畫的路分野地山林里道立堠每一件裏希罕底但是地生出來的把那的做文字呵怎生奉聖旨那般者欽此呈乞照詳事得此六月十三日與本監焦尚書彭少監等議得翰林院兵部各差正官與本監一同商量編類似為便當得此除已剳付兵部摘委兵部郎中趙奉議及剳付翰林院依上差官外仰照驗欽依聖旨事意施行 【 大一統志奏文】 至元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本監照得欽奉聖旨編類地里圖文字欽此開坐具呈都省明降
一奏皇帝聖旨裏教祕書監編修地里文字者麼道祕書監裏勾當裏行的人都在大都裏住有祕書監在舊城裏有來往生受有勾當也悞了有大都裏頭一個織可單絲紬的局有那裏頭別人住有那的每教移的舊城裏入去做生活者那局根底做祕書監呵怎生麼道奏呵省官人每根底說者那的中呵與者不中呵別個房子與者無呵道與那懷教蓋與者麼道聖旨了也欽此除已累經呈省關部外到今未能撥到不能聚集編類人員合行早為撥降
一奏省裏與文書來隨處城子裏頭有的地里圖子文字每收拾將來者道來至今不曾將來勾當遲了有如今疾忙教將來者麼道省裏再與文書呵怎生麼道奏呵那般者麼道聖旨了也欽此照得除將已發到路分文字見行照勘外有下項未到去處并邊遠國土本監先為不知各各名號已曾具呈乞早將邊遠國土名號及行下未曾報到圖冊去處早為發到以憑編類
一奏有一個孔夫子的孩兒每根底教的陳儼小名又有一個蠻子田地裏有的秀才虞應龍又京兆府根底一個秀才蕭維斗這地理的勾當好理會的有那的每根底教將來呵怎生麼道奏呵教來者再用著的蠻子漢兒秀才每有呵阿兒渾撒里理會的有怎一處索者麼道聖旨了也 【 以上節次奏文】
至元二十三年三月初七日準嘉議大夫祕書監扎馬剌丁於二月十一日也可怯薛弟二日對月赤徹兒禿禿哈速古兒赤伯顏怯憐馬赤愛薛等就歸仁府斡耳朵裏有時分當職同阿兒渾撒里奏過下項事理除已蒙古文字具呈中書省照詳外
一奏在先漢兒田地些小有來那地里的文字冊子四五十冊有來如今日頭出來處日頭沒處都是咱每的有的圖子有也者那遠的他每怎生般理會的回回圖子我根底有都總做一箇圖子呵怎生麼道奏呵那般者麼道聖旨了也
一奏省裏與文書來隨處城子裏頭有的地理圖子文字每收拾將來者道來至今不曾將來勾當遲了有如今疾忙教將來者麼道省裏再與文書呵怎生麼道奏呵那般者麼道聖旨了也
一奏祕書監裏勾當裏行的人每別箇勾當裏遷的去了呵地理的文字悞了的一般有月日滿呵就監裏添與小名呵怎生麼道奏呵那般者麼道聖旨了也 【 以上地理奏文】
至元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集賢大學士中奉大夫行祕書監事扎馬剌丁該奉尚書省剳付據集賢院呈近奉中書省剳付扎馬剌丁海薛奏地理圖子的勾當遲悞了的一般有我怕有去年皇帝聖旨裏阿剌渾撒里一處商量來俺的勾當他也好理會的有如今又在前省裏有底聖旨每祕書監底不揀那箇勾當合用著底勾當每有阿剌渾撒里一處商量了教行呵地理圖子底勾當疾忙成就也者麼道上位奏呵那般者麼道聖旨了也欽此本院照得集賢大學士阿剌渾撒里近受宣命尚書右丞兼議祕書監地理圖本實恐不暇況前項事理係扎馬剌丁來立尚書省以前奏準公事呈乞聞奏施行得此都省除外合下仰照驗欽依元奉聖旨著緊編類無致遲慢 【 地理圖奏文】
至元二十四年六月初九日尚書省近據集賢院呈本院集賢大學士阿刺渾撒里受宣命尚書省右丞兼議祕書監地理圖本實恐不暇乞照詳事都省至元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奏過事內一件阿魯渾撒里說畫地理圖本教我提調著有來我根底省裏勾當委付了也那勾當管呵省裏勾當莫不躭擱了去也麼道有來奏呵那勾當裏休行者麼道聖旨了也欽此 【 提調地理圖】
至元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中書省近據來呈本監官扎馬剌丁奏過事內一件節該一箇孔夫子的孩兒每根底教的陳儼小名的人又有一箇蠻子田地裏有的秀才虞應龍又京兆府根底一箇秀才蕭維斗這地里的勾當好理會的有那的每根底教將來呵怎生麼道奏呵交來者麼道聖旨了也欽此具呈取發事得此移咨各省取發去後今準湖廣行省咨該虞應龍狀呈正為理會地理勾當數年用工將古今書史傳記所載天下地理建置郡縣沿革事蹟源泉山川人物及聖賢賦詠等分類編述自成一書取漢書王吉所云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名其書曰統同志上以發揚聖朝混一海宇之盛其書見行纂修成稿擬就沿途併力抄寫正本一就進呈今湖南道宣慰司應付站船二隻裝載統同志文書誠恐前途水路不通乞照依中書省咨文應付鋪馬二疋行移前路官司應付人夫車子般載事 【 虞應龍】
至元二十四年二月三十日本監準中書工部關為彩畫地理圖本畫匠二名除已行下都城所差人押領交付外關請差人催取羈管 【 畫匠】
至元二十四年二月十六日奉祕監台旨福建道騙海行船回回每有知海道回回文剌那麻具呈中書省行下合屬取索者奉此 【 回回文字】
至元二十四年九月十八日奏奉聖旨取發到秀才虞應龍付監見行編類地理文字行下校書郎楊將仕周將仕就虞柏心先生處計會編類 【 計會編類】
至元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本監切詳聖朝天下一統疆宇宏遠州郡繁多著而為書比之前代浩瀚數倍其著述也必須稽考古來圖書憑準今日事跡一一重加編類若不加之歲月廣其文人未易成就今照得在監見有著作一員祕書一員校書二員并翰林院撥到編修一員止是五人雖先呈凖虞應龍蕭奭?斗陳儼三員累次催請未見到監日期為此已將省部發到隨路文冊與古書相參依式類成荒稿已多本監官再行研窮參照多有勾引改抹貼說去處聞人抄寫乞中書省元摘委令翰林院趙學士兵部趙郎中早為赴監詳定及權設書寫五七人先行謄錄靜稿以待博學洽聞耆儒宿德潤色刪定成書以備進呈若不預呈不惟無以見纂修次第抑亦切恐躭悞外據未發到路分催會發下接續編類 【 大一統志事】
至元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本監近有翰林國史院差本院編修官馮肯播于本監修集地理文字本監就保陞著作郎職名蒙都省準呈 【 編修馮肯播】
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十八日本監準尚書吏部關近奉尚書省判送祕書監呈準本監扎馬剌丁中奉關欽奉聖旨編類地理圖書呈準都堂鈞旨令王俁等支請飲食編類當擬充檢討移準吏部關議得王俁等即係創添窠闕似難議擬候編類事畢至日從優陞用準此看詳王俁等係必用人員各人別無名分俸給實難拘留呈乞照詳奉都堂鈞旨送吏部照擬連呈奉此議得祕書監舊制別無檢討職名所據王俁王益已受吏部付身充嵫陽等縣教諭今本監官扎馬剌丁欽奉聖旨編類地理圖書各人支請飲食編類勾當已經呈準從優陞用以此參詳如編類成就擬於府州教授□□□似為相應呈乞照詳蒙都堂議得準呈送吏部依上施行 【 照勘飲食錢】
至元三十一年八月本監移準中書兵部關編寫至元大一統志每路卷首必用地理小圖若於編寫秀才數內就選宗應星不妨編寫彩畫相應關請如委必用圖本依準施行 【 地理小圖】
至元三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本監準中書兵部關為余奕昌等曾無編寫至元大一統志即不見祕書監呈準都堂鈞旨續選編寫類定支請飲食分例人數姓名照勘明白同前項志書一就關來準此除志書已行回關收管外今將元準擬用編寫秀才虞應龍等一十名支請飲食分例呈奉都堂鈞旨准呈到各各姓名及在後節次續准人數開坐回關本部去訖
一元准少監虞奉直牒移關兵部呈奉都堂鈞旨支給飲食分例額定編寫秀才一十名
虞應龍 方平 宗應星 朱孟犀 管本孫 朱謙
崔文質 余世昌 汪世榮 高季材
一續准少監虞奉直牒於前項秀才補替事故還家人員
編寫三員
于天瑞補替汪世榮 趙孟節補替朱孟犀 周世忠補替高季材
校正一員
劉元晉補替管本孫 【 以上飲食錢】
至元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本監准中書兵部關發到至元大一統志四百五十冊呈解中書省剳付發下右司收管 【 收管大一統志】
元貞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祕書監據著作郎呈保書寫孔思逮等五名係都省准呈月支飲食人員每日在局編寫未嘗少怠若蒙出給剳付似為激勵得此奉監官台旨依准所保出給付身
孔思逮 王琳 趙由昌 王守貞 馮貞 【 秀才出給剳付】
元貞二年三月初五日本監准中書兵部關來文照得雲南發到地理沿革事蹟除完備外有下項未完事理早為行移取勘完備編類圖冊等事呈奉都省判送照得雲南係邊遠地面難與腹裏一體奉都堂鈞旨送兵部行移本監就便計間差來任總管者 【 編類雲南圖志】
元貞二年三月十二日准兵部關奉中書省剳付來呈准祕書監關著作郎呈雲南行省所委編類圖志任中順編到地理圖冊甚是可取蓋緣秉志勤苦通曉文學久任雲南習知風土據金齒未經供報等處若令本官一就取勘編類似望早得完備都省准擬 【 雲南志】
元貞二年三月十六日准中書兵部關來文編寫雲南地理文字據書寫人員紙札筆墨等物依已行例官為應付本部議得除紙札筆墨官為應付外據硯瓦什物鋪陳等物若於八作司見在物內徣借事畢拘收還官相應具呈都堂鈞旨准呈速送兵部就便依例施行
戶部官為應付
紙二十張 筆一十把 墨二斤
工部徣借應付
硯四個 高條卓七個 條床四張 條子二個 蒲席七領葦席七領 【 以上應付筆札】
元貞二年十一月初二日著作郎呈黏連到大一統志凡例
一某路
所轄幾州 開
本路親管幾縣 開
一建置沿革
禹貢州域
天象分野
歷代廢置
周 秦 漢 後漢 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 金 大元
一各州縣建置沿革 【 依上開】
一本路親管坊郭鄉鎮 【 依上開】
一本路至上都大都并里至
一各縣至上都大都并里至
一名山大川
一土產
一風俗形勝
一古蹟
一寺觀祠廟
一宦蹟
一人物 【 以上凡例】
大德元年三月初三日祕書監據著作郎呈近為編寫雲南地理文字計料到合用紙剳筆墨等物除發下檢紙等物銷用外據上靜夾紙蒙祕府指揮候編定檢目至日計料取發照得上項地理文字今已編定檢目計料得合用上靜夾紙筆墨數目開坐具呈乞賜行移合屬放支
江淮夾紙二千五百張
好心子筆五十管
上等細墨一斤 【 紙札筆墨】
大德二年二月初五日據著作郎呈奉祕府指揮編類雲南甘肅地理圖冊依上編類到雲南等處圖志通計五十八冊合用裝褙物料已經開坐具呈照詳外有遼陽行省地理圖冊照得別不見開到所轄本省路府州縣建置沿革等事蹟及無彩畫到各處圖本難以編類照得元設書寫孔思逮等五名即日別無所寫文字據各人日支飲食擬合自大德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權且住支候遼陽行省發到完備圖志再行編類依例呈覆關請 【 未完事蹟】
大德二年五月初五日據著作郎呈依上編類到雲南等處圖志通計五十八冊未曾裝褙就喚到裱褙匠趙德秀等計料到合用物料開坐呈乞照詳移准中書兵部關呈奉都堂鈞旨連送兵部行移工部比料實用數目無差就行合屬依例應付
禮部應付
白麵七斤四兩
戶部應付
夾紙二伯九十張
綿紙一伯一十六張
黃綾一伯三十九尺二寸
藍綾八尺七寸
本部提舉左八作司應付
白礬一斤一十三兩
皁角一斤一兩四錢
黃蠟一斤一十三兩 【 以上裝褙物件】
大德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據著作局呈奉祕府指揮編類遼陽等處圖志并至元大一統志全部目錄今已編類上淨了畢共計八冊所據合用裱褙物料就喚到裱褙匠趙德秀計料到下項物料移準中書兵部關呈奉都省判送就行工部依上應付 【 裱褙物件】
大德三年書寫董可宗代孫伯壽闕 【 書寫董可宗】
大德五年八月四至八到坊郭體式
某路某縣 州同
里至
某方至上都幾里
某方至大都
某方至本路
某方至本州 【 並依上開里數如直隸本路者去此一行】
東至某處幾里 【 至是至各處界】
西至
南至
北至
東到 【 到是到各處城】
西到
南到
北到
東南到
西南到
東北到
西北到 【 並依上開里數】
坊郭鄉鎮
領幾鄉 開 【 以上四至八到坊郭凡例】
大德五年七月初二日準兵部關奉中書省判送本部呈祕書監關據著作郎趙忭呈照得編類天下地理志書備載天下路府州縣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土產風俗里至宦蹟人物賜名大一統志續有遼陽雲南遠方報到沿革及各處州縣多有分撥陸改不同去處除將至元大一統志重行校勘添改沿革外須選揀通儒能書人員通行寫靜進本以備御覽實為重事本部參詳寫志書人員食錢今次呈準依寫金字經例每名支中統鈔一兩五錢照得吏部寫行止籍記部令史日支中統鈔七錢若依呈準放支似涉偏負以此比附量擬編寫志書人員每名日支食錢中統鈔一兩開局日為始放支相應奉都堂鈞旨準呈
元發二十名內合存一十六名
趙文煥 虞志龍 趙普顏 朱宗周 李純 高伯椿
李天任 趙素履 歐陽普壽 梁煥 辛鈞 耿居仁
王彥恭 孫伯壽 蓋光祖 趙弘毅
今次選換四名
牟應復替胡明安 魏誼替馮振 王時中替屈楚材
魏晉替杜敏 【 以上書寫食錢】
大德七年五月初二日祕書郎呈奉祕府指揮當年三月三十日也可怯薛第一日玉德殿內有時分集賢大學士卜蘭禧昭文館大學士祕書監岳鉉等奏祕書監修撰大一統志元欽奉世祖皇帝聖旨編集始自至元二十三年至今才方成書以是繕寫總計六百冊一千三百卷進呈欽奉御覽過奉聖旨於祕府如法收藏仍賜賚撰集人等者欽此 【 進呈志書】
大德七年閏五月二十二日準中書兵部關刑部關準本部郎中賈朝列關切見建康路明道書院山長俞庸委是才藝之士兼博通地理迥出儒流即日到部聽除即今兵部見奉中書省州送行移祕書監纂錄天下地理總圖若令本人分畫纂錄彩畫完備實有可觀準此照得先準翰林應奉汪將仕保呈前鄂州路儒學教授方平彩畫地理總圖已經移關祕監依上彩畫去訖今準前因一同彩畫施行 【 彩畫地理總圖】
元貞二年六月十六日本監照得近為祕書監造到書畫等文冊三扇送校書郎校勘得除陰陽禁書封記未敢牽點外書畫與簿籍相同得此擬將陰陽禁書候公監官還監至日牽點今將本庫元造文冊三扇發下收管 【 校讐書籍】
大德四年四月十二日據祕書郎呈近蒙祕府指揮編類到至元大一統志書四百八十三冊計七百八十七卷仰子細校勘若有差訛就為改正仍標出差訛卷目呈監蒙此校勘間又奉監官台旨與著作郎趙從仕一同校勘奉此依上校勘了畢中間差訛字樣已行改正別無合標出卷目今將元關出大一統志書四伯八十三冊隨呈繳納還庫交收 【 納大一統志】
至大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中書省奉准事內一件節該如今老秀才每少了也外頭後學每學得好的也有俺選著於國子監裏并翰林院祕書監太常寺等文翰衙門委付并外頭儒學提舉司裏委付呵後人每肯向前也者麼道奏呵是有休問品從雖是白身人呵好的委付者麼道 【 保舉】
至元二十三年十月初四日吏部來文祕監扎馬剌丁等奏奉聖旨本監勾當裏行的人每月日滿呵就監裏添與名分關請欽依施行 【 陞用】
至元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照得本監欽奉聖旨編類地理圖籍於尚書省覆過奉都堂鈞旨般移於禮部置監都省催請著作郎虞應龍到監著述地理文籍必須置局講究編類彩畫圖并見闕合用鋪陳等物開坐具呈尚書省應付
本監用
條褥五個 座子一十個 蒲蓆一十領 葦蓆一十領
著作局用
條床六個 條桌一十個 葦蓆二十領 條褥五個
蒲蓆一十領 座子四個 硯瓦六個 【 以上纂修鋪陳】
至元二十三年二月十一日也可怯薛弟二日就德仁府斡耳朵裏有時分祕監扎馬剌丁同阿兒渾撒里奏一個李校書小名的人勾當裏在意勤謹有雖不滿考呵他的這名分根底添與名分呵別個的每也在意也者麼道奏呵那般者麼道聖旨了也 【 李校書陞用 以上卷四】
大德五年七月初九日本監移中書兵部關奉中書省判送兵部呈祕書監關著作郎趙從仕呈見為編寫大一統志除祕書監發下志書一部在局編校外照得在先亦有一部見留中書兵部中間多有不同必須發下互相參攷庶得歸一成書本部參詳大一統志書若依著作所呈令本部典史時公泰專一收掌赴局互相參攷檢照就令編寫志書了畢還部似不點污損壞具呈照詳覆奉都堂鈞旨送兵部將上項志書關發本監照用事畢還官 【 收管大一統志 以上卷五】
●經世大典序錄 【 蘇天爵】
都邑
惟我太祖皇帝開創中土而大業既定世祖皇帝削平江南而大統始一輿地之廣古所未有遂分天下為十一省以山東西河北之地為腹裏隸都省餘則行中書省治之下則以宣慰司轄路路轄府州若縣星羅棊布粲然有條至元間嘗命祕書少監虞應龍等修大一統志書在官府可考焉若夫地名沿革之有異城邑建置之不常歸附之期設官之所皆必有徵所以紀疆理之大彰王化之遠也猗歟大哉 【 元文類四十】
●齊乘序 【 蘇天爵】
我國家大德初始從集賢待制趙忭之請作大一統志蓋欲盡述天下都邑之盛書成藏之祕府世莫得而見焉 【 後至元五年】
以上元
●文淵閣書目 【 楊士奇】
大元大一統志一百八十二冊
大元大一統志六百冊
●菉竹堂書目 【 卷六 葉盛】
大元一統志一百八十二冊
●國史經籍志 【 焦竑】
元一統志一千卷 【 史類地理】
●續文獻通考 【 王圻】
大元一統志 卜蘭禧岳鉉等進
以上明
●四庫全書總目 【 卷六十八】
明一統志
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統志最稱繁博國史經籍志載其目共為一千卷今已散佚無傳雖永樂大典各韻中頗見其文而割裂叢碎又多漏脫不復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獻書內尚存原刊本二卷頗可以考見其體製知明代修是書時其義例一仍元志之舊故書名亦沿用之 【 文溯閣本四庫提要同】
●傳是樓書目 【 徐乾學】
元大一統志 【 大小】 二十六卷 【 史部】
●千頃堂書目 【 卷八 黃虞稷】
大元一統志一千卷 【 □年卜蘭溪岳鉉等進】
●居易錄 【 卷一 王士禎】
黃俞邰 【 虞稷】 言徐司寇健庵 【 乾學】 奉旨歸吳修一統志借內府書有元岳璘所修一統志殘本尚二十餘大冊計全書不下千卷
●潛邱剳記 【 卷四補刻唐百家詩選 閻若璩】
日纂志於洞庭徐司寇出典籍庫中大元大一統志十數本皆蜀中地計尚有九百八十餘本曾見葉文莊家書目此志與經世大典並列安知世不更有足本乎
●補遼金元藝文志 【 倪燦 盧文弨】
元大一統志一千卷 【 集賢大學士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岳鉉等進本有誤孛蘭肹為卜蘭溪者得吳氏藏本正之】
●元史藝文志 【 錢大昕】
大一統志七百五十五卷 【 至元二十八年集賢大學士札馬剌丁祕書少監虞應龍等進】
大一統志一千卷 【 大德七年集賢大學士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祕書監岳鉉等上】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 卷十 瞿鏞】
元一統志七卷 【 舊鈔殘本 按七卷應作八卷】
題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案祕書監志至元二十二年乙酉世祖命集賢大學士行祕書監事札馬剌丁與祕書少監虞應龍輯大一統志成宗大德初復從集賢待制趙忭請重修書成藏之祕府至正六年始刊行之全書一千三百卷此存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通安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其書分縣編次紀載分明不同明一統志之府縣合併也
●宋元本行格表
元大字本大一統志千卷今存殘本行廿字 【 簡明目錄批注本 十行】
元本大一統志殘本行二十字 【 大字悅目拜經樓記 十行】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 卷五 莫友芝】
元大一統志一千卷今世僅有殘本潛研堂集有跋語
●四庫簡明目標注 【 邵懿辰】
元大一統志一千卷今世僅有殘本 潛研堂集有跋語 拜經樓
吳氏有六巨冊自六百十五至七百五十一中少九十七卷僅存三十九卷全卷二十八不全卷十一錢竹汀所見南濠朱氏殘本約四十餘卷與吳本異合之可得七八十卷 元刊大字十行行二十字
●跋元大一統志殘本 【 錢大昕】
戊子春從南濠朱氏假元大一統志殘本廑四百四十三翻大字疏行殊可愛每冊鈐以官印驗其文則處州路儒學教授官書也元時幅員最廣茲所存者惟中書省之孟州河南行省之鄭州襄陽路均州房州南陽嵩州裕州江陵路峽州路陝西行省之延安路洋州金州鄜州葭州成州蘭州會州西和州江浙行省之平江路江西行省之瑞州路撫州路又皆散佚不完以全書計之特千百之什一爾攷元時大一統志凡有兩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賢大學士行祕書監事札馬剌丁言方今尺地一民盡入版籍宜為書以明一統世祖嘉納即命札馬剌丁與祕書少監虞應龍等蒐輯為志二十八年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統志藏之祕書此初修之本也成宗大德初復因集賢待制趙忭之請作大一統志元史載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蘭禧岳鉉等 【 岳鉉字周臣湯陰人徙居燕追封申國公諡文懿】 進大一統志賜賚有差此再修之本也此本卷首題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岳鉉等上進正大德所修者史以孛蘭肹為卜蘭禧譯音之轉也又按至正六年中書右丞相別兒怯不花等奏大一統志於國用尤切恐久湮失請刻印以永於世許有壬受詔製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當時所刻者乃是至元本非即此本此本序文目錄皆闕佚其刻印年月卷帙次第無可攷傳聞康熙間刑部尚書崑山徐公乾學奉敕修大清一統志開局於吳之洞庭山借內府書有元大一統志殘本二十餘冊徐公志稿今在史局所借之書度已歸中祕而未聞有見之者茲讀朱氏所藏因鈔其副而書之後云 【 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九】
●元大一統志殘本跋 【 吳騫】
元大一統志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岳鉉等纂上其書於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古蹟形勢人物風俗土產之類網羅極為詳備誠可云宇宙之鉅觀堪輿之宏製矣惜乎明初修元史者編纂草草而地理一門尤為疏略苟憑此志為權輿更加之檢核庶幾在宋遼金之上乃竟不知出此何歟迨永樂中詔修一統志迄於天順五年始克成編大都不過剌取元一統志之什一而其間挂漏舛譌又不可勝計即如各府州縣廢置沿革一門元一統志正文既詳復取古今地理各書參互攷證而細注其下明一統志盡變正文為小注僅僅摘取數語其餘槩從割棄雖沿革且都未備 【 如犍為縣下明一統志載宋併玉津縣入焉徙治懲非鎮元仍舊考元一統志云宋乾德四年省玉津入焉大中祥符四年徙治懲非鎮按縣治在府大江之下臨江濱距府百二十里縣治荒簡無居者自歸附後徙玉津鎮玉津在縣界上亦臨大江之濱去府城二十里不遠距犍為一百里是犍為于元初已從懲非鎮徙治玉津鎮矣而所謂歸附後者以前總序中已有自歸附國朝之語故此但曰歸附且其序述詳明若是乃明一統志猶憒憒焉幾使讀者至今猶疑犍為縣之在懲非鎮寧不可晒乎又如彭州名宦中之劉易從按明一統志作陳易從攷易從乃唐工部尚書劉審禮次子其事詳見通鑑元一統志偶誤刻作陳易從然古蹟九女塚下本作劉易從即屬一人而明一統志亦不能更正其他訛舛尚多姑舉其一二】 豈復知有所謂攷證哉此書前輩間有著錄亦多舛誤 【 國史經籍志不著撰人名氏居易錄作岳璘而遺孛蘭肹】 攷其始末惟元王士點商企翁所輯祕書監志為詳凡修纂歲月校寫人員裝潢書畫匠祿食繕寫紙剳收掌儲藏靡不周至可想見當日之慎重往嘉定錢曉徵宮詹嘗借鈔南濠朱氏殘本元大一統志四百四十三翻每冊有處州路儒學教授官印其疆域乃河南陝西江浙江西等省今此僅四百三翻較朱本又少四十翻其疆域則止四川一省之彭州威州茂州簡州嘉定路眉州沔州蓬州重慶路夔路達州等且皆闕佚不全然楮墨精好並無官印自是民間流傳之本地理諸書如宋刻乾道咸淳兩臨安志嘉泰四明志會稽志嘉定赤城志等至今傳本尚多矧元刻部籍流於人間又奚可勝計偶從粥故書者見此漫憶而識之乾隆甲辰秋日
按錢宮詹跋元大一統志謂原有兩本至元二十三年世祖命集賢大學士行祕書監事札馬剌丁與祕書少監虞應龍等修輯二十八年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統志藏之祕府此初修本也成宗大德初復因集賢待制趙忭之請作大一統志元史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蘭禧岳鉉等進大一統志賜賚有差此再修之本也宮詹兩本之說未知所據何書騫攷元祕書監志至元乙酉 【 二十二年】 欲實著作之職乃命大集萬方圖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無外之大詔大臣近侍提其綱聘鴻生碩士立局置屬庀其事凡九年而成書續得雲南遼陽等書又纂修九年而始就今祕府所藏大一統志是也因詳其原委節目為將來成盛事之法又大德七年五月祕書郎呈奉祕府指揮當年三月也可怯薛玉德殿內有時分集賢大學士岳鉉等奏祕書監修撰大一統志元欽奉世祖皇帝聖旨編集始自至元二十三年至今才方成書以是繕寫總計六百冊一千三百卷進呈欽奉御覽過奉旨於祕府如法收藏仍賜賚纂集人等據此志則大一統志以世祖至元二十二年開修首尾共歷一十八年迨成宗大德七年始成而卜蘭禧岳鉉等奏進當即札馬剌丁等奉敕始修之本未嘗有兩本此書體大事繁非十數年纂輯不能成也宮詹又云按至正六年中書右丞相別兒乞不花等奏大一統志于國用尤切恐久湮失乞刻印許有壬奉詔撰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當時所刻乃至元本非即此本騫疑所請刻者當即卜蘭禧岳鉉等所進之本按祕書志所載纂修繕寫俸食儲藏無不具悉獨未嘗載及刊刻蓋此書多至一千三百卷卷帙既繁刊板非易直至至正六年始刊行之事未可知祕書志成於至正二年故始終未及刻印事而許序不及大德重修益可證其無兩本矣惜此殘帙無歲月可稽至其卷數國史經籍志及千頃堂書目等並以為一千卷殆亦未攷祕書監志而云然與 【 愚谷文存卷四】
●元大一統志 【 吳壽暘】
元槧大一統志殘本六巨冊自六百十五至七百五十一中少九十七卷僅存三十九卷全卷二十八不全卷十一共四百三番每番二十行行二十字字大悅目其方域則四川彭州 【 崇甯濛陽】 威州 【 通化】 茂州簡州 【 新津】 嘉定府路眉州沔州蓬州重慶路夔路 【 永康】 達州 【 彭水】 紹慶路等先君子跋見愚谷文存中此書有跋云竹汀集跋見南濠朱氏本凡四百四十三番每冊首有處州路儒學教授印其方域則河南湖廣陝西浙江等省元修一統志凡二本一至元二十三年札馬剌丁虞應龍等修成于二十八年 【 七百五十五卷】 大德初復從趙忭請命卜蘭禧岳鉉重修按宮詹所見蓋即此本 【 暘謹按宮詹文集跋又云史以孛蘭肸為卜蘭禧譯音之轉也】 第六百十八卷劉易從作陳易從引彭州古今錄唐高宗儀鳳三年云云先君子書條云按新唐書吐蕃傳 【 二百十六卷】 上元三年攻鄯廓河芳四州詔周王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率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等討之李敬元率審禮擊吐蕃青海上審禮敗沒無儀鳳三年事疑工部尚書即易從之父一統志惜未詳其名耳陳易從前古跡門九女冢作劉易從此蓋誤作陳然明一統志名宦亦誤作陳俟更考之 【 敬元此誤作敬立】 通鑑紀事本末載劉審禮父子事甚詳又後易從坐李敬業事云云下書曰按劉易從事舊唐書謂李敬貞誣搆而死新唐書謂為酷吏周興誣搆而死初不言李敬業且敬業敗于嗣聖元年至永昌時已五六載元一統志疑有誤 【 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三】
以上清
●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 【 趙萬里】
大元一統志一千卷 【 元孛蘭肹岳鉉纂修 元刻本】
存五卷 【 七百三十至七百三十一 七百九十至七百九十二】
又 【 抄本】
存十一卷 【 □□□□□至□□□□□五百四十四至五百五十】
以上民國
●大元大一統志
按元史藝文志載本書編纂共分兩次第一次於至元二十八年 【 西歷一二九一】
為集賢大學士札馬剌丁及祕書少監虞應龍等所編凡七百五十五卷第二次於大德七年 【 西歷一三0三】
為集賢大學士孛蘭肹及昭文館大學士祕書監岳鉉等所編凡一千卷此書全本現已失傳姑就見聞所及於岩崎男爵靜嘉堂文庫中所藏刊本數卷外則祇文學士藤田豐八氏藏有鈔本二冊均似清道光咸豐年間所鈔疑或與乾隆朝浙江汪氏進獻之書同出一底本也
至於本書內容因未窺全豹固難斷言然觀大德本殘卷體製則酷肖宋太平寰宇記四庫全書總目於明一統志下敘本書體製曰知明代修是書時其義例一仍元志之舊故書名亦沿用之此指明一統志與元一統志為一體是否盡然不無疑竇欽定熱河志及滿洲源流考引用本志記事固人所盡知但四庫總目於明一統志下又云考輿志之書出自官撰者自唐元和郡縣志宋元豐九域志外惟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統志最稱繁博國史經籍志載其目共一千卷今已散佚無傳雖永樂大典各韻中頗見其文而割裂叢碎又多漏脫不復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獻書內尚存原刊本則欽定諸書所引之文亦非依據原本當自永樂大典各韻中鈔出無疑矣蒙古游牧記所引佚文亦同總目所載大一統志編者為岳璘者乃岳鉉之誤也按宋元本行格表謂浙江汪氏進獻本外尚有元本大一統志殘本行十字六巨冊靜嘉堂藏本如為陸心源藏書則與此相同與否亦難測也 【 滿洲歷史地理引用書目解說】
●大元大一統志 【 日本青山定雄】
收藏中國地志當以北平圖書館為第一是館所藏不獨部數較豐且多祕籍珍本雖以日本收藏地志著名之靜嘉堂文庫內閣文庫尊經閣東洋文庫等處較之亦所不及
是館所藏地志最可注意者即大元大一統志是也此書有大小刊本兩種寫本一種元代編纂一統志前後凡兩次第一次在元世祖至元年間第二次在元成宗大德年間錢大昕跋云
攷元時大一統志凡有兩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賢殿大學士行祕書監事札馬剌丁言方今尺地一民盡入版籍宜為書以明一統世祖嘉納即令札馬剌丁與祕書少監虞應龍等蒐輯為志二十八年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統志藏之祕府此初修之本也成宗大德初復因集賢待制趙忭之請作大一統志元史載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蘭禧岳鉉等進大一統志賜賚有差此再修之本也但至元本早已散佚北平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所編永樂大典引用書目 【 案此引用書目係依據劉承幹先生所藏永樂大典而編輯者專為編纂續四庫全書提要之參考】 屢見元一統志之名此永樂大典中所引之元一統志究為何本殊難臆斷茲考定其為大德本理由如下
案大德本明初尚有完本後漸散佚明代之藏書家如范氏天一閣毛氏汲古閣等書目乃至明內閣藏書目錄百川書志等書均未之載惟葉文莊之菉竹堂書目卷六古今通志條載有大元一統志一百八十二冊而未注明卷數雖難斷定其為完本與否但觀其冊數之多可知其所缺無幾矣迨至清代此書已佚據錢大昕等之跋文可知僅存殘本二三卷而已錢大昕跋又云
戊子春從南濠朱氏假元大一統志殘本廑四百四十三翻大字疏行殊可愛每冊鈐以官印騐其文則處州路儒學教授官書也元時幅員最廣茲所存者惟中書省之孟州河南行省之鄭州襄陽路均州房州南陽路嵩州裕州江陵路峽州路陝西行省之延安路洋州金州鄜州葭州成州蘭州會州西和州江浙行省之平江路江西行省之瑞州路撫州路又皆散佚不完以全書計之特千百之什一爾 【 中略】 此本卷首題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孛蘭肸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岳鉉等上進正大德所修者史以孛蘭肹為卜蘭禧譯音之轉也 【 中略】 傳聞康熙間刑部尚書崑山徐公乾學奉敕修大清一統志開局於吳之洞庭山借內府書有元大一統志殘本二十餘冊徐公志稿今在史局所借之書度已歸中祕而未聞有見之者茲讀朱氏所藏因鈔其副而書之後云
據此可知其由南濠 【 濠州在今安徽省鳳陽縣南】 朱氏藏本而寫成副本又知康熙年間徐乾學者曾有由內府借出大元一統志殘本之事
又吳壽暘拜經樓藏書題跋記卷三云
元槧大一統志殘本六巨冊自六百十五至七百五十一中少九十七卷僅存三十九卷全卷二十八不全卷十一共四百三番每番二十行行二十字字大悅目其方域則四川彭州 【 崇寧濛陽】 威州 【 通化】 茂州簡州 【 新建】 嘉定府路眉州沔州蓬州重慶路夔州 【 永康】 達州 【 彭水】 紹慶路等 【 下略】
又鐵琴銅劍樓藏書目卷十一云
元一統志七卷 【 舊鈔殘本】
題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 【 中略】 此存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通安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
由此可知各家藏其殘本之一部拜經樓本雖未注明為何版本而繹其全文可知其為大德本
以上三種殘本中之鐵琴銅劍樓本大部與朱氏本相同但通安巨津二州則為朱氏本所無其或鈔寫朱氏本而由他本鈔補通安巨津二州歟據上所述可以推求大元大一統志流傳之經過
再考北平圖書館所藏元一統志內容大畧如下
大本則存卷七百三十之第六葉至十二葉 【 自山川之後半至土產風俗形勢古蹟】 卷七百三十一之第一葉至十二葉 【 合州之古蹟宦蹟人物】 凡十九葉卷七百三十一題重慶路所屬合州之州名卷七百三十則闕其題州名之首葉然在古蹟條有清水穴在重慶路西三十步白土平在銅梁縣東北六十里等語案元代重慶路以巴縣為中心之行政區也又銅梁縣為重慶路合州之屬縣故卷七百三十為合州之前半 【 建置沿革山川等】 無疑
小本則存卷七百九十之第三葉至第八葉 【 由山川之後半至土產風俗形勢古蹟宦蹟】 卷七百九十一之第二頁至第五葉 【 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勢古蹟人物】 卷七百九十二之第二葉至第四葉 【 建置沿革坊郭鄉鎮之一部】 共合十三葉此三卷均闕題
州名之首葉但卷七百九十有泊櫓山在海鹽南三十五里卷七百九十一有北至湖州路烏程縣三十里東南到杭州路鹽官州一十里等語又卷七百九十二有常州及常州路之名稱可知其為浙江嘉興府路所屬之海鹽崇德二州及常州路之一部
此兩本中其大本卷七百三十一之首有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肸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等字故可以斷定其為大德本小本則闕此職名惟卷七百九十一有元貞以後所設置之鹽官州又元大一統志零葉有與大本相同之撰者職名其亦為大德本無疑案宋元書影所載之零葉首有大元大一統志第七百九十二卷奏進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肸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等字次記常州路及其所屬州縣之名次為建置沿革止於晉平吳分天下句今以比照前記小本卷七百九十二常州路之部則此卷第二葉首行十九州此屬揚州太康二年等語其上正與零葉末句相銜可用此零葉以補小本常州路所闕誠堪注意者也近得長澤規矩也君之指示得知宋元書影所錄為據南方傳本惟不知此殘葉現歸誰氏實為憾事
寫本凡存九卷其中未注明卷數者四卷即均州 【 湖北省均縣】 之古蹟宦蹟人物僊釋全部房州 【 湖北省房縣】 之建置沿革坊郭鄉鎮里至山川全部麗江路軍民宣撫司 【 雲南省麗江縣地方】 之建置沿革及其所屬巨津通安二州之沿革坊郭鄉鎮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勢通安州之古蹟人物等是也注明卷數者五卷第五百四十四五百四十五之兩卷為鄜州 【 陝西省鄜縣】 全部第五百四十八五百四十九五百五十之三卷為葭州 【 陝西省葭縣】 就其注明卷數之鄜州葭州而言此等寫本皆係鈔輯殘篇而成故前後文義未必連貫
攷此三本之流傳其大小兩本中為朱氏本拜經樓本所未載者蓋必屬於他本今考所藏寫本微特記載之地域與鐵琴銅劍樓書目所載之殘卷相同即其書縫並印有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影鈔本等字則其書出於鐵琴銅劍樓本無疑
以余所知除北平圖書館所藏三本之外尚有東洋文庫之寫本殘卷大連圖書館之一零葉東洋文庫本不明其所從來但與北平圖書館寫本內容完全一致或亦鈔自鐵琴銅劍樓本與北平圖書館寫本為同一來源也大連圖書館之零葉 【 卷六百三十四之第八葉】 內容為勾符台杜光庭費孝先三人之傳案費孝先為成都路安仁縣人又其文中所記之青城山為成都路灌州西南之名山知其必為成都路部分之零葉也此零葉之行數及每行字數與北平圖書館之大小兩本相同而其書縫所記之卷數為六百卅四與北平圖書館本之作七百三十一者一作卅一作三十形式不符又其書體亦頗不同此當為別一刊版故此書共有幾種刊本今已無從斷定惟余所目覩者有三種耳
據上所述各種殘卷之內容即先將全國分為各路首述一路之建置沿革次記屬州之建置沿革坊郭城鎮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勢古蹟宦蹟人物若有僊釋之可傳者則為附記里至則有四至八到土產則於貢物外多述其地特產古蹟則有坡窰院池石坑穴磧瑞木等記述頗為詳晰
所謂地方總志 【 一統志】 之體例各代殊有變遷其內容亦有異同六朝以前所編之地志姑置不論唐李吉甫之元和郡縣圖志則於輿圖外記郡縣之沿革四至八到山川戶口鄉數古蹟乃至貢賦名墾田數殿廟關津 【 今本則除潤州外均闕輿圖與田數】 等事次記山川之形勢攻守之利害又宋樂史之太平寰宇記則就沿革府州境四至八到戶口風俗姓氏人物土產各分目以述之更就各縣分記坊鄉沿革山川古蹟殿廟寺觀陵墓關津橋梁倉庫碑記詩詞等事
案將人物詩詞載於地方總志蓋始於樂史至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及祝穆方輿勝覽則與前載諸書大異其趣輿地記勝則分沿革風俗形勝景物古蹟官吏人物仙釋碑記詩四六 【 用四六文以記各地之事】 等目詳錄詩文備載碑記詳於名勝古蹟人物而略其四至八到戶口等方輿勝覽亦與此大同小異
元代之混一方輿勝覽明代之曹學佺大明一統名勝志等均蒙南宋人之影響而繼承其編纂方法者也至於大元大一統志則依太平寰宇記之內容而兼采南宋時代之特徵略加取舍而已
其後有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等書均仿大元大一統志而更加詳密故大元大一統志在編纂地方總志之歷史上可占重要之地位又以元史地理志記載簡略之故則其內容亦為重要惟惜現無完本僅存上述之殘卷耳
上述永樂大典所引雖不能窺其原本全豹然可知其富於元代歷史之資料必有裨於研究故希望輯本早日出世以供學者之考覽 【 以上為東方學報東京第五期續篇古地志地圖之調查一文中之一節】
以上日本
大元大一統志附錄 【 乙亥三月刊畢】